只猪

逃不开肉体的藩篱
就让灵魂去世界各地流离

对文字是真爱,初心就是交付于它。
在读物理系大学生,神经质白羊

“风吹落枯叶

枯叶滋养土壤

肥沃的土壤帮助果实,

​缓慢而坚定地生长”

这段话出现了三次(如果没看漏的话),开头,中间,结尾。就像开玩笑那样,“重要的话要说三遍”。第一次出现,大家不会太过在意,等到走近了这对老夫妇的生活,开始倾听他们的故事,我们才慢慢懂得这段话的意义。

这是他们用一生来总结的,关于生活的奥秘。

喜欢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,给每一种蔬菜水果制作铭牌,喜欢看他们互帮互助,在50平米的家中各司其职​。家不大但足够干净整洁,拥有大多数人缺乏的温馨。

通常能将这样的“童话”变成现实的,很少数;在这很少数中,年轻人又占很少数,剩下的,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,这对难能可贵的老夫妇,他们的生活记录。

“我想知道,如果这世界上没有了院子和花园,他们该用什么样的制度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。”​

修一先生和太太英子相差三岁,他们一同走在街道上,谈论自己刚毕业的外孙女时,说了这句话,我印象深刻。对他们来说,对老人最好的待遇,就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院子和花园。他们做到了,并且更让我感到惊讶的是,这栋房子也是老爷爷自己设计的,他是一名前建筑师。

有了大自然无时无刻的陪伴,加上年轻时的经历,这对老夫妇有自己的原则,他们懂得拒绝,面对未知的死亡,懂得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“只为自己做事”,有别于自私。

从他们的表情中,我猜测他们不常谈论“死亡”​。老奶奶说:“你会想谁先离开这个问题吗?我偶尔会想。”老爷爷笑了笑,“这没有用”,他回答。

女性总会更困于情绪,各种情绪,以及担忧,但英子女士已经做的非常好了。丈夫小睡后没有再醒来,她努力微笑着,只说院子里挂起的旗子很符合他的口味。

孤独是你走后宽敞的房间,爱是即使你走了,我依然每天为你做三餐。

记录的故事,结束在老奶奶抱着丈夫的照片,和他人一起站在空旷的房间里​。她向身旁的年轻人指着这房间的每个角落,也许在讨论着设计的精妙之处,脸上洋溢着对丈夫的自豪。

已经猜到了奶奶会搬走,毕竟这座房子里,已经没有人和她一起打理园子了。这让我想起我家对面,曾经也住着一对的老夫妇,我只知道奶奶姓袁。搬进家没几天,妈妈最先和他们熟络起来,她叫我记得和袁奶奶打招呼。见他们的次数不多,可能是年纪大了,不方便出门。

奶奶腿脚好一些,出门比较勤,每次和她在楼道碰见,总会恭敬地问好。这个时候,她会抬起头看我,随即露出慈祥的笑,问我什么时候回来的,去干什么之类的问题。奶奶戴着老花镜,不多的交谈却给我一种很有涵养的感觉。后来听说她的儿女都很有出息,就更加确信了我的想法。

和纪录片里的英子一样,袁奶奶终究搬走了,在爷爷去世不久后,和儿女生活在一起。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做,但如果她想明白了,离开便不是一种割舍。

有时候我们需要把太繁茂的树枝锯掉,才能让阳光照进来。​奶奶这样做了,虽然她担心爷爷会怪她,但她这样做了,我想我明白是为什么。

“人总能有将梦想变为现实的童话。”​这是他们写在牌子上的一句话,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,就好像它很好的回答了我们关于“他们为什么能做到这么好”这一问题。

修一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,他有别于他人的地方在于,他懂得治愈人心,也注重纠正人们的观念,“生活,而非生存”。英子是位合格的妻子,从小的教育使她成为一个有爱的人,认为她之所以能存在这世上,就是因为有需要照顾的人。

他们很优秀,也很幸运,因为他们用实践证实了“所有答案都在大自然中”。这样的故事存在于世界上,是我们所有人的福利。

精神病院的负责人在给修一先生的请求信中写到,“我们的医院出现了问题,我们的病人也逐渐恶化,在经济导向型社会下,他们饱受压力,疲惫不堪。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,什么是真正的人类生活?”90岁的修一先生再一次运用自然的力量,设计出医院的构图,图纸很可爱,生机跃然。

他们的一生很富裕,有爱情,亲情,有对人类生存的思考,有死亡,更有新生。

——《人生果实》

评论

热度(3)